汇聚各方力量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管理部扎实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下)

汇聚各方力量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应急管理部扎实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下)

      当前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广发、重发、并发,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由此导致的城市极端暴雨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各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城市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威胁。就如何有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提案。
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认真调查研究,积极与相关部门会商,及时作出答复,努力把代表委员的“良言”变为推动工作的“良策”。

 

提升城市极端暴雨灾害应对能力

 

      建立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构建“统筹协调、安全韧性”的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调度智能化水平,加强基层防灾救灾抢险能力和健全指挥协调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仲志余在提案中提出多项增强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应对能力的建议。
      应急管理部答复,2024年国家防总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全面部署城市防洪排涝等防汛抗旱重点工作,核定通报全国防汛抗旱责任人;应急管理部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防汛抗旱业务的数万名干部开展全覆盖培训,全面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立足城市极端暴雨防范应对,国家防总办公室印发《关于提升城市极端暴雨防范应对能力的指导意见》,对建强防汛指挥体系、补齐工程短板、强化风险感知、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队伍物资、预警响应联动、超常应对极端暴雨、广泛科普宣传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督促指导各地对照抓好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胡亚安高度关注城市极端暴雨等自然灾害风险应对。他在提案中建议完善风险科学精准研判体系、防洪排涝工程应对体系、风险预报预警预案体系、应急处置资源协同体系、全民参与避险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国家防总派出8个检查组分赴七大流域开展防汛备汛督导检查,‘一省一单’督促地方整改风险隐患。国家防总办公室多次发出通知,督促各地聚焦城市地下空间、易涝区域和水库堤防等重点区域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介绍,应急管理部牵头实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了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数据,开展了城镇社区、家庭等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持续推动普查数据应用,服务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灾害发生后,“救”的工作也稳步推进。2024年国家防总及时启动和调整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专家组等赴一线开展洪涝灾害防范应对等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迅速下达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调拨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支持地方做好包括城市在内的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加大森林草原防灭火投入

 

      全球天气持续变暖,高温干旱大风等极端天气呈现多发并发态势,加上我国森林可燃物载量逐年增大,火灾防范风险较大。全国政协委员赵坤宇在提案中建议,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
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介绍,国家森防指、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增加防灭火人员投入、经费投入、设施投入,并进一步明确了防灭火执法主体。
     地方森林草原消防队伍是我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基础力量。多年来地方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达10余万人,实现全国重点火险地区全覆盖,在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6月,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有效提升队伍防控能力、规范队伍建设管理、全面履行防灭火职责、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推进地方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离不开有力的经费支持。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在大力推动各地加大防灭火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通过相关中央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资金对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火灾处置和重大森林草原火灾救灾等工作给予支持。
      此外,机构改革以来,国家森防指每年都把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建立稳定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投入机制,完成《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中期评估,印发《“十四五”全国草原防灭火规划》,积极推进实施森林、草原两个规划。
     “下一步,将在继续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各地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拓宽防灭火经费资金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地方森林草原防灭火市场化运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渠道。”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表示。

 

加强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社会应急力量快速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钟代笛分析了社会应急力量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化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社会应急力量政策制度供给,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为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推动《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法》研究起草制定工作,在草案稿中明确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管理范畴,拟从法律层面明确社会应急力量在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中的定位。
      “始终将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抓根固本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表示,一是制定行业规范,印发《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基础规范》等6项行业推荐性标准,将社会应急力量进行科学分类;二是推动测评工作,组织编制《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实施办法》(《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实施办法(试行)》已于2024年10月11日印发),围绕社会应急力量在参与抢险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分门别类设置不同的专业科目考核项;三是开展专业培训,自2020年起每年组织举办全国骨干社会应急力量培训班;四是协调参与演练,组织有关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使命”系列演习活动,各地在组织应急演练活动时也纷纷将社会应急力量纳入参演队伍;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引导部分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国际救援和能力培训。
      为社会应急力量行动提供必要保障,也是提升社会应急力量救援能力的重要举措。应急管理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组织开发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平台),确保重特大灾害发生后,社会公众求救求助需求与救援救助力量能够高效精准对接。
      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将社会应急力量纳入本地区应急力量体系建设规划统筹谋划、一体建设,为社会应急力量救援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身安全的“守护者”。全国政协委员马宝成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公众应急教育,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您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表示,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全民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完善安全宣教顶层设计,推动提升社会整体安全水平。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积极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促进应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常态化长效化。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工作任务,广泛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安全宣传咨询、主题公开课等线上线下活动,大力普及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生活安全等应急知识。将数字化平台作为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的重要渠道,不断拓展数字资源,开发储备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生活安全等领域的应急科普资源库。
      全国人大代表金东浩建议,建立全国首个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提升基地。应急管理部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消防救援局作出答复,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主要灾害类型以及项目辐射范围等因素,在全国布局了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东南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每个中心既有区域性指挥、综合救援、航空保障、装备储备等功能,还具有实训演练、培训等作用。
      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卢天锡提出的《关于健全应急安全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提案》,应急管理部在答复中表示,近年来持续推动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安全宣传,普及安全文化,积极推进安全体验基地场馆建设,拓展体验式应急安全宣教方式,增强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坚持紧贴实战开展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景演练、桌面推演等线下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干部队伍实战实务实操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史可提出《关于面对安全应急“硬需求”还需提升国民自救互救“软实力”的提案》。对此,应急管理部给予详细答复,表示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将不断加强安全应急装备供给,特别是在家庭应急领域,面向家居、野外、车辆等多种环境的家庭安全应急需要,加大家庭应急包、长效环保灭火器、救生缓降器、应急电源等推广力度,提高家庭安全防护和个人应急逃生自救能力。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